【中醫觀點:夏季是一個濕熱的季節,體內體外都要「除濕」】

2021-03-31
wKzQVcvH6kVLvgV_1592207094   梅雨季節的到來,造成到處都需要慎防積水,當然除了環境濕答答的以外,所謂的「濕氣」也會影響到體內濕氣的多或少!以中醫觀點來看,身上的濕氣也會影響健康,如果沒及時「除濕」,恐怕耗損元氣,成為許多慢性疾病的根源。   中醫對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疾病:當身體出現較多的濕氣時,容易出現疲勞、四肢沈重、頭腦昏沈等不適。而濕氣積聚在不同的部位,會產生不同的病症如:頭重頭脹、眩暈耳鳴、腸胃不適、軟便腹瀉、關節屈伸不利等問題。女性的生殖系統濕氣重,更容易造成黴菌的反覆感染,甚至會影響到受孕的機會。   中醫認為:脾和胃在生理上有相互聯繫作用,也是互為表裡,同為身體的「氣血生化之源」,可以說是人體的營養來源的臟腑。食物經過「胃」的消化吸收,成為用以生化氣血的「水穀精微(營養)」,再透過「脾」來運轉輸布至身體需要的地方,相輔相成就像一對好夥伴,所以「養胃」跟「健脾」是密不可分的,要養出好胃一定也要顧好脾。   而「濕氣是造成消化系統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,當身體虛弱、正氣不足、脾胃功能失調時,會出現西醫所說的代謝變弱,體內能量下降。」因此從中醫的角度,預防濕氣過多的方式都萬物不離宗,就是「扶正固本」,將體內的正氣調養好,提昇身體的機能和脾胃功能,讓運化濕氣的脾胃可以好好的運作,降低體內累積的濕氣。   除濕卻沒有健脾化濕 體內濕氣無法改善   如果問題在於濕氣,是不是喝一些薏仁水和紅豆水就可以幫助祛濕?雖然薏仁水和紅豆水能祛濕,但是只能幫助化解一些濕氣,要進一步的看到體內的變化就必須從「健脾、化濕」來下手,先健脾則體內能運化濕氣的能量則變強,濕氣在體內的累積就會慢慢的變少,而化濕(除濕)則針對體內的濕氣進行去除。   為什麼脾胃功能和體內的濕氣有關?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,也就是負責消化吸收養分、代謝排除水分,使氣血津液得以通達全身,身體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運作,有如人體的除濕機。一旦脾胃當機,功能出現失調,就好像除濕機壞了,無法進行除濕工作,體內的水分不能正常排出,多餘的水分就囤積在體內形成水濕。   健脾化濕、益氣養胃 不同的草藥各司其職   前面提到只有除濕是不夠的,沒有搭配健脾和除濕一起效果是不明顯,另外除濕是需要長期抗戰的。照顧您的脾胃時可選用健脾益氣如茯苓;化濕解暑如藿香;健脾除濕如芡實;化濕行氣如砂仁;健脾滲濕如薏苡仁;消食健胃如雞內金和山楂;疏肝理氣如佛手和玫瑰花。中醫有一說法:「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」這裡提到脾胃是人體的消化系統,當消化系統運作正常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來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,才能營造良好體內環境。   「君臣佐使」複方  草本趨吉避凶   「如果只有單獨一個草本的話,考慮的方向不夠全面。」除了個別草藥的保健功能,其個別的特性和交互影響也須要留意。例如藿香能化濕解暑的特性,可以改善體內濕氣,如果沒有配合健脾化濕和健脾益氣的草本就無法真正的「扶正固本」。 因此中醫草本調養特別注重「君臣佐使」的複方觀念,不只要「混搭」不同功效的中藥材,也需要專業的比例選擇搭配。   哪些人需要加強「顧脾胃」? 日常顧脾胃這樣做 中醫觀點強調,健脾胃,「固本」除了草本調養,更要從根本的食衣住行來養生,例如不喝冷飲、吃冰,飲食少油膩、選擇較緩和的運動如健走,平時可揉按手三里(位於前臂背面橈側,肘端(肱骨外上髁)下3寸處)簡便定位:在前臂背面橈側,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,肘橫紋下2寸處。來改善腹脹、腸鳴、泄瀉等腸腑氣機紊亂之疾患。   I8J-Fr_20200611_6月中醫師觀點_960x580

【BOX】健脾化濕湯  在家就能喝

  「用草本來改善脾胃功能健康環境」這帖藥方共有10味草本,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(茯苓、藿香、芡實、砂仁、薏苡仁、雞內金、山楂、甘草)為基礎,這是自古用在消化功能不良導致的體內濕氣變多,可以提供好的脾胃環境。另外加上佛手和玫瑰花,可去舒緩情緒引起的脾胃功能減弱。   健脾化濕湯:茯苓 3錢、藿香3錢、芡實3錢、薏苡仁3錢、雞內金3錢、山楂2錢、佛手3錢、玫瑰花2錢、甘草1錢、砂仁1.5錢 (最後5分鐘加入)。   服用方法:先沖洗中藥,浸泡中藥1小時後,取5碗水(約1000cc),先開大火至煮沸後,轉小火續煮,等最後5分鐘加入砂仁,將5碗水煮到剩下1碗半,溫熱服用較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