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漢方名人堂】陳紹誠:關於中道與健康

2021-04-06

S5MFBFdPmsc2Krm_1526972959   我們都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要適量而不要超過的道理,例如吃飯吃七分飽,要運動但不要過於激烈,作息要盡量正常,應酬飲酒不要過量等,這些都是我們老祖宗時代就有「中」的觀念,連四書都有一書「中庸」告訴我們中的重要性,就連情緒的中都很重要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」過與不及、過強過弱皆為不適當,這觀念自古以來就有。我們看看最古老的易,易經有乾卦,被認為是純陽,可比於天,故易曰:「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,乃統天」,但是乾卦裡的六爻到了上九則變成「亢龍有悔」。坤卦裡全陰,該卦謂: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乃順承天」,但坤卦的六爻到了上六則變成了「其道窮也」。恒卦則有「剛柔皆應」,因此可知陰陽強弱須要均衡發展。中醫裡早有如此的觀念,在辨症時就要先理解身體各部位有餘或不足,不足是病,有餘也是病;不足者增強之,有餘者減弱之始達到均衡之狀態,所以講求「致中和」。

 但「中」是個很抽象的概念,好比栽花,原則上需要陽光,又需要濕潤,但有些花要多曬或多澆水,有些花則要少曬或少用水,有些則是曬和水多點少點均沒問題。又例如燒飯之水多、水少、火大、火小等不同的組合都能造成未熟或焦,然而米飯種類的不同,可以造成熟度的差異,而對於每個人米飯的熟度又有所不同和喜好。所以適中是如何對特定對象為其做最適宜的掌握度之抽象觀念,並不容易以單一一種方式來認定所有對象,也就更難以數字做為標準,這也是為何中醫並沒有一種通用藥適用所有人。以物質來看,很容易理解過強過弱、過多過少,但我們常忽略心理影響生理,情緒的起伏及壓力也是一個影響我們健康的重要因素。西醫將心理和生理分為兩種學科,但中醫卻從看診開始,醫生就會關心是否有煩心的事影響生理。現在因為生活上種種壓力大過從前,我們可以經由運動娛樂等做適當的壓力抒發,而情緒的變化也要注意,儘量維持中道,以免因過份情緒化而導致健康出狀況。

 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,陰陽虛實寒熱都是我們理解身體狀況是否有不足和有餘,但好比前面例子裡的花和米,每個人的身體自出生起就有些許不同,經過周遭環境、生活方式、食物等不同,造就我們每個人後天的差異更大。那麼如果我們希望有健康的身體,我們則更應該理解平日生活中哪些食物、事物、行為、情緒造就哪些過強過多、過弱過少,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。在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的同時,也能經由食療、藥療等來加速補足不足及降低有餘,方能將我們的身體達到「致中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