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漢方名人堂】中醫的陰陽論

2021-04-06

=yZJnjQ8aWvYtFf_1528773580  我們最常聽到的應該是「陰虛」或「寒」這幾個詞,如果有接觸中醫的都常常聽到表裏、寒熱、虛實、陰陽,這是中醫裡四對性質相反的証候,也是對各種病情,醫師進行分析並初步概括的基本綱領。但很多人並不能理解這些真正代表的意思,以及為何會有這些表徵。   表裏、寒熱、虛實、陰陽,稱為八綱,中醫利用這八綱來做辨証,而辨證的內容在戰國時期的內經中就提出寒熱、虛實的概念,素問調經論中提到:「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」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,用表裏、寒熱、虛實、陰陽概括並區分病証。明代名醫王執中在東垣先生傷寒正脈中,將虛實、陰陽、表裹、寒熱稱為「治病八字」;明朝名醫張景岳更是明確提出以陰陽為「二綱」,以表裹、寒熱、虛實為「六變」之說。清代名醫程鍾齡闡發了八綱的涵義,提出審証治病不過八綱內容而已。而後世醫家們綜合了各種說法,創立八綱辨証之說,並沿用至今。

 人體及醫學是複雜的,要能很容易理解八綱當然也絕非易事。中醫講陰陽,易經也講陰陽,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易經的陰陽學說上。如果用較為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陰陽,我可以將陰陽歸納為三種:相互根性、相互消長性、相互轉化性。

 相互根性:陰陽有統一性但也有對立性,陰和陽必須有對方才能生存,沒有陰就不可能有陽,沒有陽也不可能有陰,故約:「陰生於陽,陽生於陰」,「孤陰不生,獨陽不長。」那麼陰陽是什麼呢?我們可以看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:「水為陰,火為陽。」水是物質,火是能量,從這點看中醫裡的陰陽,則陰為體液營養物質,陽為生理機能活動。在生物各種生理機能活動都必須有食物營養物質來作為生命基礎,沒有營養物質就無從產生機能活動;而機能活動又是轉化生成營養物質之動力,如果沒有五臟六腑的活動,我們吃下肚的食物就不可能變成體內的營養物質,這種陰陽的對立和統一相互性在任何生命當中都存在。

 相互消長:陰陽會不斷變化,不斷地進行著此消彼長, 並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。陰陽會相互競爭、相互消長,例如人體在進行機能活動時,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,機能亢奮,營養物質減少,這就是陽長陰消;在轉化生成各種營養物質時,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,這就是陰長陽消。陰陽處於不斷相互消長的過程,因此陰陽有相對及恆動的平衡,而沒有絕對永久的平衡。而生理活動的過程中陰陽在一定限度內不斷的有消有長,有多有少,這個活動過程有一定的平衡,這平衡出現異常時,就會發生病變。

 相互轉化:中醫認為“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”,“寒極生熱、熱極生寒”,符合我們知道的物極必反,陰陽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變化。比如說機能亢盛可以變化成為機能衰竭的。發炎的症狀會有高熱、面紅、燥而有力等現象,這些都是機體反應機能旺盛的表現,中醫叫做實熱證,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
 陰陽雖然看似複雜,但其實原理並不難,依照陰陽的這些原理,我們則能對自我生理做基本的理解,進而更能了解中醫師是如何從大方向對我們的病灶辨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