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漢方名人堂】陳紹誠:中西醫語言不同,但可互補

2021-04-06

tJSNqt39XtPR=Tj_1526018308 

 醫學是門科學,科學的定義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,對現象進行歸因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科。中醫絕對是科學的,經過幾千年的實證,中醫理解人的身體是一完整系統,並分成陰、影、表、裏、寒、熱、虛、實的八項辨症基本綱領,而中藥又有分君、臣、佐、使,用藥方法有分主要、牽引、調和、調整等,因此中醫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實證、沒有組織、沒有系統,而是沒有保留足夠的「數據」,加上其理論基礎相較於西醫來說過於高深,使得一開始西醫完全無法理解中醫,導致無法認同及排斥。這就好比天主教對哥白尼與伽利略的天文發現 一開始無法理解和認同一般。   許多西醫因為不理解中醫,也不想理解,自然對中醫排斥及詆譭。越來愈多學習西醫的醫生接觸中醫,有些能放下成見學習並完全理解中醫,甚至認為中醫才能真正治本。有些則是稍微理解中醫,但礙於面子不願意放下西醫,提出「中醫為體,西醫為用」的理論,但體若無用,那麼留著體幹嘛?因此這道理其實不完全正確。有些則是試圖將中醫全面西化,以西方不理解中醫道理的方法來所謂的「科學化」,例如早期僅僅將中藥磨成藥粉便給病患服用,而未考量中醫裡最重要的「能量」因素,這與讓中醫基礎和實質科學背道而馳,這些均無助於研究中醫,更無助於推廣中醫。

其實人的健康和身體狀況是有一個基本原理,但中西醫的角度不同,語言也不同。中醫著重在「致廣大」,重視整體系統,西醫著重於「盡精微」,重視局部問題。中醫雖致廣大,但有時對局部問題的解決沒有西醫來的精細。西醫雖對局部治療有成就,但對整體系統常常忽略。因此中西醫雖角度不同導致意見和語言不同,但絕對是可以互補的。   我有個好友幾年前突然身體不適送醫,到了晚上他夫人來電說他突然進急診室插管了,情況危急。我請他夫人告訴我其狀況,得知是敗血症,有高燒和黃疸,肺部無法正常呼吸,甚至有昏迷狀況。在我打電話和幾位中醫師商量下,決定帶清熱涼血解毒的藥去見我朋友。到了醫院見到我朋友並確認病況後,告知醫生現在必須要服用清涼解毒的藥,但可想而知西醫醫生不肯。   我當下解釋給醫院醫生「敗血症即是體內有感染而無法排毒,現在你們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斷加打抗生素,但如果身體是個戰場,士兵雖能殺敵但血流成河,河被污染就如同體內有毒素。而加打抗生素雖是增加兵力,但對於污染的河流無濟於事,甚至污染更甚,這就是為何敗血症死亡率非常高,實是因無法排毒素而死。現在你用抗生素只會打仗,但整治身體的河川排除毒素西醫是完全不行,為何不試試中醫的方法?」   這位醫生看似有被說動,但礙於醫院規定他只能要求家屬簽下免責切結書。但我好友服用清涼解毒的藥後,三天內黃疸開始消去,一週後拔管,10天後得以離開加護病房。由此可見,只要能讓中西醫能放下對對方的成見,確實互相理解其原理,雙管齊下,中西醫確實是可以互補的,因為最重要的是救人,而不是醫療體系的自我成見。

「醫學無分中西,殺人方法,愈少愈好,治人方法,愈多愈好。」- 陳立夫